信息公开
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以党的十八大和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依据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认真落实中央宏观调控各项决策,坚持“竞进提质、效速兼取”不动摇,应急谋远、综合施策,一手抓应对经济下行,稳定经济增长;一手抓结构调整,提升经济发展质量,较好地完成了年初预定的各项计划目标。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稳中有忧”的特点。
初步预计,2013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8%,出口增长17.7%,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20.1%,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增长21.6%,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9%,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增长12.9%,城镇新增就业80.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为3.49%,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为2.8%,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四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可完成国家下达任务。除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计划目标增长14%,实际增长1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计划目标增长15%,实际增长13.8%)、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计划目标增长10%,实际增长9.9%)外,其他指标均顺利完成年度计划目标。
(一)经济平稳增长,内需支撑作用增强
2013年初,全省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围绕“保企业、保增长、保运行”,实施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措施,取得了预期效果。经初步测算,全年主要经济发展指标有望迈上新台阶、实现新跨越。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668.5亿元,增幅高于全国2.4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过1万亿元,达到11159.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过1万亿元,达到10465.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过2万亿元,达到20753.91亿元;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过2000亿元,达到2190亿元;出口总额首次突破200亿美元大关,达到228.4亿美元。
内需对全省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投资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民间投资活力进一步释放。民间投资占比达到68.5%,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重大项目建设年”活动取得实效,全年投资总额同比净增3673.3亿元,增速稳居中部前列。全年累计争取落实中央预算内投资296.4亿元,超过上年73.4亿元。大众消费活力进一步增强,网络销售等新模式迅速兴起,新的消费增长点不断涌现,消费环境进一步优化。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达到13.8%,比一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质量提高
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发展,土地流转日趋活跃,农民组织化程度、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适度规模经营步伐加快。全省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达到1005.3万亩,其中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661.3万亩;全省新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12136户;生猪标准化养殖比重达到45%;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1%,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统筹性增强。围绕落实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新建成高产农田40万亩。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实施顺利,荆南四河、荆江、汉江干流等重点堤防整险加固工程加快推进。农技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农业“十条重点科技产业链”建设启动实施。鄂北地区水资源配置工程规划获水利部和省政府联合批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全年粮食总产达到500.3亿斤,比去年增加11.9亿斤,总产创1997年以来的历史第二高位,首次实现“十连增”。油菜籽、淡水产品产量连续18年保持全国第一。全年农产品加工主营业务收入突破万亿元。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继续改善,全年新增解决安全饮水人数260万人,新建农村公路16796公里,新增农村沼气用户20万户。
工业企稳回升、结构进一步优化。及时出台有力政策措施,缓解了实体经济困难,稳定了市场预期和企业信心,促进工业回升向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增幅比一季度回升1个百分点,总量保持中部第2位。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化解过剩产能矛盾、优化工业结构成效显现。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独立工矿区可持续发展统筹推进。水泥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重下降,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全年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淘汰落后产能折合年度工业总产值约140亿元。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提高,预计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2%左右,亏损面下降,产成品资金占用减少。工业发展后劲继续增强,神龙三厂、80万吨乙烯、联想武汉基地、上海通用汽车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成投产或加快建设。
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全省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398.8亿元,同比增长10.0%,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同比提高1.2个百分点。支持服务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信息服务、文化旅游、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较好。汉口北国际商品交易中心、宜昌三峡物流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或投入运营,阿里巴巴等9大国内电商龙头企业在武汉等地建立华中总部、区域运营中心或物流配送中心。旅游业发展迅速,全年接待旅游者4.09亿人次,增长18.5%。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加快推进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光电子信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等优势增强,生物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东湖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中综合排名上升到第3位。湖北被列入全国5个新兴产业集聚发展试点省市之一。全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3604.9亿元,增长16.1%,增速快于工业平均增速4.3个百分点。
(三)一元多层次战略稳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元多层次战略体系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两圈两带”战略全面实施,武汉城市圈“五个一体化”加快推进;鄂西圈“十二大”工程稳步实施,十大旅游区、绿色幸福村建设提速;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步伐加快,黄梅小池滨江新区建设、沿江港口建设取得突破;汉江生态经济带建设启动。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颁布实施,对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政策和考核机制导向作用进一步增强。“一主两副”中心城市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带动作用增强。鄂州综合改革示范、“一红一绿”试验区、荆州“壮腰工程”、荆门“中国农谷”等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四大片区”扶贫攻坚、恩施市龙凤镇综合改革示范区、钟祥市柴湖镇振兴发展、7个山区县市脱贫奔小康、“616”工程、“1+1”对口帮扶等取得积极进展,全省解决60.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温饱和脱贫问题。全省生产总值过千亿元的地级市达到9个。预计县域经济比重达到58%以上,城镇化率达到54%以上。
(四)节能减排顺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把推动绿色发展作为一项硬任务,狠抓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制订出台《湖北省低碳试点省区工作实施方案》,湖北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组建完成。循环经济发展加快,“城市矿产”、园区循环化改造、再制造、资源综合利用等示范试点加快推进。全省新增6个国家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试点家数累计达到11个,成为全国同类试点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省份之一。荆门格林美国家循环经济教育示范基地通过国家试运行验收,谷城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武汉和宜昌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加快建设。全省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预计分别达到84%和81%。预计全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同比下降4%左右,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及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均可完成年度减排目标。
(五)要素供给比较稳定,发展基础进一步增强
统筹煤电油气运调度和保供,资金、用地、用工等要素保障有力,重大交通、能源设施建设步伐加快。(1)金融运行平稳。全年贷款余额增长15.8%,新增贷款规模3002亿元。全年共组织三次重点项目与金融机构对接会,累计签约项目191个,签约金额达1513.2亿元。直接融资稳步增长,全年直接融资规模达到1020.7亿元。其中,企业债券融资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企业债获批23只,实际发行19只规模总计达到224亿元,比上年增长47.4%,超过2012年以前历年发行总和,居全国第6位。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等形式募集资金136.3亿元,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36家,比上年底新增26家。(2)能源供需平稳。华能荆门、华能应城、华润猇亭、华电西塞山4号机组等一批重大能源项目顺利推进,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全省新增发电装机183万千瓦,总装机达5896万千瓦,天然气消费量达31亿立方米。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发展取得新成果,能源供给结构进一步优化。(3)重大交通项目进展顺利。全省交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00亿元。渝利铁路、武汉至咸宁城际铁路、武汉地铁4号线一期开通运行;宜巴高速、武汉城市圈环线高速咸宁东段和黄石大冶段,神农架、恩施机场等新建、改扩建工程建成;保康至宜昌高速公路、恩施至来凤高速公路、宁西铁路增建二线、蒙华铁路荆州长江公铁两用大桥、武汉新港等加快建设;江汉平原货运铁路、天河机场三期工程及交通中心、荆江3.5米深水航道整治顺利开工。(4)用地、用工保障基本平稳。全年实际完成可用地计划保持增长,全省245个省级重点项目建设用地得到优先保障。企业用工总体平稳。
(六)改革开放继续深化,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增强
深入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消和下放省级审批事项120项,目前省级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减至286项。省直37个有审批权限的部门稳步推进“三集中”改革。清理行政收费、清理和规范中介机构管理等工作成效明显。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力度加大,全省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数同比增长73.5%。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全省第二批20个县(市、区)的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启动实施,全面建立疾病应急救助制度。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生态环保、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力度。全省8大领域、28类共107项(含国家级82项)重大改革试点事项分类推进并取得积极成效,为我省全面深化改革奠定了基础。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外贸出口实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363.9亿美元。招商引资成果明显,湖北-日本经贸交流、中博会、楚商大会、华创会、台湾周等活动取得实效,全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同比增长21.6%。来鄂投资的境外全球500强企业达到150家。东湖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大通关”服务进一步改善。武汉天河机场国际航线达25条,居中部首位。跨省合作步伐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正式纳入国家战略,龙凤经济协作示范区建设、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等稳步推进。
(七)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和谐湖北建设取得新成效
加大公共财力支持民生事业发展力度,全年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达到75.4%以上。采取有力措施稳定和扩大就业,全年城镇新增就业80.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9%。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五项社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713.2万人次,完成年度预定目标。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推进,全年新开工保障性住房27万套,基本建成22.3万套,全面完成国家下达任务。教育公平程度进一步提高,全省70%的县市基本实现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农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食品安全监测能力建设、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县级文化馆和图书馆等一大批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民生和社会事业项目加快建设,省政府年初承诺办好的十件实事全面完成。
复杂之年取得上述成绩来之不易。这是省委、省政府沉着冷静、科学决策、周密部署、有效应对的结果,是省人大、省政协加强监督、有效指导、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地各部门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以及中央在鄂单位鼎力帮助的结果,是全省上下和衷共济、奋力拼搏的结果。
在肯定形势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稳中也有忧。一是回升基础仍不稳固。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项主要指标难以完成计划目标。主要是因为我省支柱产业中资源、能源消耗型产业的占比较大,产品竞争力不强,受经济周期影响尤为明显;消费转型升级步伐不快,新的消费增长点还不多,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新业态发展不够,消费环境有待完善等。工业回升基础仍然不牢,货运量、货运周转量等指标增幅明显低于去年同期水平。企业投资意愿不强,2013年初以来投资增速呈现逐月小幅下降态势。消费增长动力偏弱,自2008年以来消费增速年均降低近2个百分点。出口竞争力不强,出口总额和增幅在中部地区的位次后移。二是实体经济困难仍未缓解。部分行业过剩产能短期内难以消化,汽车、农副食品加工、钢铁、纺织等支柱工业产能利用率均处于较低水平。企业订单不足,生产者出厂价格持续低位运行,企业用工和资金使用成本居高不下,相当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大。三是资源环境约束压力有增无减。雾霾、水污染、土地面源污染等问题的社会关注度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压力不断增加。四是经济社会安全问题不容忽视。食品安全、交通安全、安全生产事故等突出问题仍未有效缓解。一些领域基础数据不清、数据失真情况仍然存在。对于这些困难和问题,要加强研判、找准根源、因症施策,着力改善经济运行质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