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介绍】湖北省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范围广,自然灾害频发、多发。2014年9月2日,湖北省秭归县沙镇溪镇三星店村杉树槽发生重大岩体滑坡,滑坡面积约3万方、总方量80多万方,造成G348国道200多米损毁中断,大岭电站3栋房屋被掩埋,损毁柑橘园约60亩,损毁镇村公路2条450米,16个村(居委会)133个供电站全部停止供电,紧急转移撤离沙镇溪初级中学师生、当地村民、电站职工家属共计953人,估算直接经济损失3220万元。为加强对自然灾害趋势的研判,提高趋势意见的科学性、合理性,发挥好社团组织为政府出谋献策的参谋作用,遵照省科协加密会商的建议,经湖北省灾害防御协会领导研究、决定,在年底趋势会商的基础上,增开第四季度趋势分析研讨会议。
2014年湖北省自然灾害第四季度趋势分析研讨会在汉召开
9月16日,湖北省灾害防御协在汉组织召开第四季度趋势分析研讨会议。会议由协会秘书长秦小军主持。来自省政府应急办、省民政厅、省国土厅、省安监局、省林业厅、省环保厅、省防汛办、省地震局、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武汉铁路局,及省森防总站、省植保总站、省疾控中心、武汉区域气候中心、武汉安全环保研究院、武汉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铁四院、长江勘测规划设计院、武钢、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三峡枢纽建设运行管理局、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湖北清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单位,共30余位专家与会。
秦小军秘书长感谢各位理事、会员和专家,百忙中参加此次会议,通报了授予首届自然灾害白皮书优秀成果奖和优秀年度报告奖奖金奖励的决定,并就会议的主题报告、研讨专题等作了安排。
随后,气象、地质、水文、森林病虫害防疫、卫生防疫、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地震等方面的专家,分别就今年以来我省自然灾害和流行传染病疫情的情况作了综述、分析了原因,提出了各灾种第四季度趋势的研判意见;与会专家从各专业关切、各灾种关联等角度出发,对有关专题报告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意见、建议。
秦小军秘书长要求,各专题专家要按照研讨会形成的意见和建议,对报告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于9月底以前将定稿送协会办公室整编成册。同时,还就2015年《湖北省减轻自然灾害白皮书 》的编撰工作向与会专家发出倡议,希望大家凝聚本系统、本行业专家的智慧,努力提升协会白皮书的品质,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当好参谋,也使自身的价值得到认同和体现。
最后,协会办公室表示,将按照新一届协会黄国雄会长有关“服务会员、依靠会员”的要求和协会领导机构的部署,秉承优良传统,发挥桥梁纽带作用,一如既往为各理事单位和会员做好服务。
此次会议,是湖北省灾害防御协会2014年7月4日换届后的首次灾害会商会议。
【专家会商掠影】
(一)气象灾害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副主任周月华正研究员在作报告
武汉区域气候中心副主任周月华正研究员在会上作了《2014年湖北省主要气象灾害及秋季气候预测意见》专题报告。报告认为,截止9月上旬,全省总降水量在447~1605毫米,东多西少,南多北少,与常年同期相比,鄂东南南部和东部的部分地区偏多不足1成,其余大部地区降水偏少1~2成;气象灾害呈现出春季连阴雨和夏季伏旱突出等特点。报告预测,湖北秋季(9月-11月)鄂西南南部降水偏多1~2成,其他大部地区偏少1~2成;气温鄂西南西南部偏低0~1.0℃,其他大部地区偏高0~1.0℃。
(二)长江流域雨情、水情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万汉生高级工程师在作报告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万汉生高级工程师综合分析了2014年长江汛期流域的雨情、水情情况。他认为,2014年5月~9月上旬,长江上游降雨较常年偏少1成,中下游基本正常;丹江口水库以上地区及汉江流域偏少2成。主汛期6~8月,长江流域降雨呈南多北少分布,汉江流域降雨量偏少2成以上,局部地区出现严重旱情。截止2014年9月11日,长江流域来水总体平稳,属正常年份。根据目前大气环流状况和海温场演变趋势,考虑上游水库拦坝蓄水和三峡水库、丹江水库蓄水调峰等因素,预计9~10月,长江上游降水基本正常,三峡水库来水量较常年偏少1~2成;汉江流域上游降水偏少,丹江口水库来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2~3成。枯水期(2014年11月~2015年5月),长江流域降水量接近30年同期均值,三峡水库平均入库流量正常,长江中下游汉口站和大通站来水量基本正常;丹江口水库平均入库流量基本正常,两湖水系来水量正常偏丰。
(三)地震灾害
湖北省地震局监测预报中心陈俊华高级工程师在作报告
湖北省地震局陈俊华高级工程师综述了2013年12月以来地震发生情况。2013年12月1日-2014年8月31日,湖北省共发生M1.0级以上地震227次,其中M3.0-3.9级地震3次,M4.0-4.9级地震3次,M5.0-5.9级地震1次,最大地震为2013年12月16日巴东县M5.1级地震;月均频次为25.2次;地震活动主要分布在鄂西巴东县-秭归县沿江地带;同上年同期相比,地震强度与频次明显增强。她预测,随着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区相继蓄水和受安徽霍山、彭泽及江西武宁强有感地震影响,第四季度地震活动可能略有增强,发生M3.0级以上地震的月频次预测在1-2次左右,应重点关注鄂西北、鄂东、三峡库区和丹江口库区。
(四)传染病疫情
省疾控中心陈红缨主治医师在作报告
省疾控中心陈红缨主治医师重点介绍了布病和手足口病。据统计,2014年前8个月湖北省共报告布病患者129例,与2013年同期30例相比,增长3.3倍,分布范围由2011年(全年共报告16例)的5县市区快速扩散到2014年的26个县市区。据她介绍,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致死率虽低,但极大地摧残人的健康,一旦发病,浑身无力,丧失劳动能力,且患病人群在25-65岁的青壮年占87.5%%。为此,她呼吁相关部门要采取措施,加强防控,防止布病疫情上升趋势。其次是手足口病。据统计,2014年前8个月湖北省共报告手足口病77652例,死亡14例,是丙类传染病中发病数最多、致死率最高的传染病,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60.02%。考虑全球埃博拉疫情严重、学校秋季开学、秋冬季节是呼吸道传染病高发季节等因素,她建议各地要高度关注手足口病、流感等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五)地质灾害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周衍龙正高工程师在作报告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周衍龙正高工程师概述了2014年地质灾害基本情况,2014年1月至9月10日,全省共发生地质灾害338起,其中:滑坡252起、崩塌53起、泥石流6起、塌陷27起,主要发生在宜昌、恩施、咸宁、黄石、神农架林区、十堰等地,造成6人死亡、7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共计约10832.35万元。根据对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历年第四季度降雨量数据分析结果和人类工程活动情况,预测第四季度地质灾害以小型滑坡、崩塌地质灾害为主,经济损失和数量将略低于历年平均水平,可能与2013年度同期持平,发生时间将集中在10月份,应重点关注鄂西山区长江主干流域和清江流域的恩施州和宜昌市地区、鄂西北山区十堰市、鄂东南咸宁市和部分矿业集中区(黄石市、鄂州市、荆门市)等地。
(六)森林病虫灾害
湖北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总站冯春莲正高工程师在作报告
湖北省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总站冯春莲正高工程师报告,湖北省灾害性病虫害在局部地区发生严重,呈扩散趋势,已经威胁到森林生态安全。
湖北省松材线虫病发生面积1.1612万亩,分布于武汉市、宜昌市、恩施州、襄阳市等4个市(州)的8个县级疫点。据冯高工介绍,松材线虫病是全球最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林业有害生物、我国头号外来林业有害生物、我国的重大植物疫病。松树一旦感染松材线虫病,30天可致死,3-4年可毁灭一片林,号称松树的“癌症”。目前,湖北东、南、西、北都有松材线虫病发生或者发生过,且近两年普查,又发现多地有拟似松材线虫病危害症状的松树死亡。松材线虫病是目前对我省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最具危险性的有害生物,急需引起高度重视,以减缓扩散蔓延趋势。
华山松大小蠹在湖北省西北地区发生严重,目前发生面积8.52万亩,致华山松死亡46123株,其中神农架林区发生4.975万亩,死树32000株;保康发生3.2万亩,死树12600株;竹溪发生0.0963万亩,死树1200株;巴东发生0.205万亩,死树312株;兴山发生0.0407万亩,死树11株,形成了以神农架为危害中心,逐渐向周边扩散蔓延之势。在神农架林区,华山松大小蠹连片大面积发生,死树数量多;在保康地区,发病面积较大,害虫分布广,都是零星小范围发生,平均有虫株率为0.27%;竹溪、巴东、兴山发生面积较小,危害较轻。近年来,华山松大小蠹的发生面积在不断扩大,且原发地的死树数量因虫口密度的加大而迅速增加。由于其在树内钻蛀性危害,个体小、隐蔽性强,不易被发现,防治难度大,如不及时遏制其危害,在不久的将来,华山松大小蠹将使神农架林区松树毁灭殆尽,对神农架生物多样性、自然生态景观和生态安全将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七)农作物病虫灾害
省植物保护总站张求东推广研究员在作报告
湖北省植物保护总站张求东推广研究员认为,2014年我省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程度为偏重年份,按发生面积,排前五位的病害分别为油菜菌核病(1396.9万亩)、小麦赤霉病(1024.9万亩)、小麦条锈病(503万亩)、水稻稻瘟病(501.95万亩)、马铃薯晚疫病(350万亩)。究其原因:一是气象原因。去年冬季高温干旱有利于小麦和油菜蚜虫发生,也有利于小麦条锈病等病菌的越冬。早春低温干旱,有利于蚜虫繁殖为害。4月中下旬持续阴雨天气,有利于小麦赤霉病、条锈病、油菜菌核病和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流行。二是感病品种是流行性病害发生的另一内因。小麦赤霉病、条锈病、马铃薯晚疫病、水稻稻曲病和稻瘟病不抗病品种种植面积大,病害流行暴发风险高。因此,湖北省应把好种源关,加大抗病品种的推广力度。因第四季度田间作物以晚稻为主,应重点做好五代稻飞虱、稻纵卷叶螟、晚稻稻瘟病、稻曲病和纹枯病的监测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