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回放:“炸弹气旋”暴击美国
这两天,我国多地降温并迎来2018年首场降雪。与此同时,在地球的另一边,美国正遭受着更为严峻的冬季风暴。上周末,一个可怕的天气过程——“炸弹气旋”暴击美国,美国东海岸遭遇暴风雪天气和低温,东北部部分地区气温甚至降到了“火星表面温度以下”。
据美国媒体报道,马萨诸塞州的海浪冻成了冰雕,刚扑灭大火的消防员的帽子变成了冰坨,尼亚加拉大瀑布变身冰瀑,美国南部的一些海龟被冻至“昏迷”……截至1月6日,低温严寒天气已经造成美国全国范围内至少22人死亡,局地温度降到-46℃。
截至目前,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已对美国东北部大约1.1亿人发出风寒预警。所谓风寒效应,是指因为风而使得体感温度较实际体温低的现象。NOAA称,当地时间6日,新罕布什尔州的华盛顿山周边气温是-38℃,但由于峰顶上的持续风力和阵风风速达到每小时159公里和180公里,因此当地体感温度为-69℃。在风寒效应下,如果长时间在户外停留,“皮肤暴露在外几分钟可能就会被冻伤”。
受暴风雪影响,上周波士顿洛根国际机场数千个航班被迫取消,纽约约翰肯尼迪机场和拉瓜迪亚机场所有航班都已暂停,世界上最大的客机空客A380被迫紧急“屈尊”降落在纽约的小机场。
1月4日,美国GOES-East卫星拍摄到了这个“轰炸”东海岸的“炸弹气旋”全貌。图片来源:NOAA
此外,大雪和强风还使得美国大西洋沿岸的炼油厂管道受到影响,服务于上周四中断,近8万户家庭和企业用电中断。由于连接反应堆和电网的线路故障,马萨诸塞州唯一的核电站在当天关闭。美国东北部取暖用油和天然气价格在创纪录的供暖需求推动下,创下了多年来最高水平;美国基准燃料油期货价格接近三年来的最高水平。
(本报记者卢健综合路透社、纽约时报报道)
携带暴雪与洪水的气象炸弹
“炸弹气旋”,或“气象炸弹”,被用以形容此次强大的冬季风暴。由于它的力量可以媲美飓风,且增强非常迅速,因此在气象学上被称为“气旋爆发增长”(bombogenesis,bomb“炸弹”和cyclogenesis“气旋生成”的组合词)现象。
纽约市民勇敢对抗风暴。图片来源:欧洲新闻图片社
在距离美国马萨诸塞州数英里的楠塔基特岛的海滩上的海浪部分冻结,变成“冰沙”。图/Jonathan Nimerfroh
与飓风一样,“炸弹气旋”的本质是一种气旋。就如同不是所有的气旋都叫飓风一般,某种气旋能够被冠以“炸弹气旋”的名号,也要满足一定的条件。
根据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资料,当中心低压在24小时内下降大于24百帕时,这个气旋即可称为“炸弹气旋”。我们知道,在一个气旋的底部,周围地区的空气被不断吸入。随着空气被吸入,气旋,或者说风暴开始越来越快地旋转。如果一场风暴足够快地变强(即气压下降),其风速便可达到飓风强度,即每小时74公里或更高。针对1月初北美遭遇的这一次天气过程,美国国家气象局(NWS)表面分析显示,此次强风暴中心气压在24小时内下降了59百帕,“超额”满足了“炸弹气旋”的标准。“虽然并非前所未有,但是在冬季,北大西洋中纬度地区气旋的中心气压在24小时内下降超过50百帕,这样的爆发性增强是罕见的。回顾历史记录,这种情况在该地区可能只有25年至30年才能发生一次。”NWS专家表示。
冰从尼亚加拉大瀑布美国一侧的顶部悬挂。图片来源:法新社
当大气中高强度的急流,遇上海洋中偏暖洋流(例如墨西哥湾暖流)附近的低压系统时,就会出现“炸弹气旋”。由此可见,“炸弹气旋”作为中纬度气旋,与热带气旋有一个不同之处就是,前者是由冷热气团的碰撞获得力量的,而后者是从温暖的热带海洋水域获得能量的。
“炸弹气旋”在西北太平洋、西南太平洋以及南大西洋地区比较常见,在北半球比在南半球更常见。从季节分布上来看,它往往在冬季发生。
其强度可以媲美飓风,能够造成沿海洪水和大雪。比如在这一次,寒冷的北美空气与大西洋上空的暖空气碰撞得较为剧烈,海洋中的水分与冷空气结合导致了降雪。1993年3月超级风暴(也称为“世纪风暴”)的气压在24小时内下降了33百帕,两天内在美国东部“倾倒”了大量的积雪,也是一颗特别有冲击力的气象炸弹。
上周四遭遇强大的“炸弹气旋”袭击后,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北部部分地区电力中断。图片来源:加拿大广播公司
(本报记者刘钊综合LiveScience、华盛顿邮报报道)
从“炸弹气旋”走红网络说开去
听起来,没有什么比把暴风雨比作“炸弹气旋”更可怕的了。过去一周中,在美国,当地的气象专家正在用这个词描述美国东海岸遭受的冬季风暴。当它带来强降雪和强风的时候,人们相信,“炸弹气旋”这个词一点都不夸张。
气象专家多年来一直使用“炸弹”这个词来形容风暴,俄克拉荷马大学的气象教授杰森·佛塔多说,这个词对气象专家来说,有明确的定义。风暴强度由中心气压确定,当压力迅速下降——24小时候内至少下降24百帕,这场风暴被认定为一枚“炸弹”。从天气学上说,它的确是一场暴风雪,只是比较强烈。
在世界各地,这样的“气象炸弹”每年都有四五十枚,不过它们大多都在广阔的海上,鲜为人知。
这个词本身的技术术语是气旋爆发增长(Bombogenesis),气象学家瑞恩·莫伊说,但显然,“炸弹气旋”更令社交媒体接受。
这次,《华盛顿邮报》的一篇报道最先使用了“炸弹气旋”,这个词一下子在社交媒体上火了,天气事件也随之成为热门话题。
无独有偶,气象网络术语走红之前也有先例。4年前“极地涡旋”(polar vortex)这个并不被公众熟悉的词突然走红。可能是它所带来的气温骤降,令美国人感到震惊,加上气象专家孜孜不倦的科普和社交媒体的传播,人们开始了解并重视这种天气现象。
像“炸弹气旋”这样的词确实有一些夸张,但从灾害防御的角度来说,“一场暴风雪来临”还是“一个‘炸弹气旋’来袭”,哪个更能引起人们的警觉呢?在灾害性天气来临之前,如何引起人们重视,或者在日常的气象科普中,如何引起人们的兴趣,这恐怕也是不错的借鉴。
(作者:中国气象报记者孙楠)
(来源:《中国气象报》2018年1月11日四版 责任编辑:唐淼)
本文由山西省消防协会科普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赵胜进行科学性把关